深坑老街為深坑地區早期發展的集散地,自清代中期起,至日治時期,一直以來就是北宜路必經要道,深坑地區一方面扮演著北宜路從臺北進入東南山區的門戶,另一方面為水陸交通要道的交會處,再加上深坑四周地區的農產品及貨物集中至深坑街轉運買賣,深坑老街因而形成地區性市場。清光緒6年(西元1880年)泉州人連井侯至深坑土庫試種茶葉,並擴及附近各村莊,茶販經水陸及茶路運往大稻埕,深坑亦成為茶業輸出的交通樞紐。
昔日的深坑老街兩旁為草屋,因一次的廟會焚燒紙錢時不慎起火,將整條深坑老街付之一炬;火災重建後才將屋舍設計為瓦屋,牆壁則是以土角磚做成,也就是俗稱的「土角厝」。深坑老街有許多富有歷史的建築,其中「德興居」是閩南式的特色,擁有百年的歷史,加上騎樓的巴洛克式雕花立面,柱頭簡化希臘式柱形,牆頂上還有法國式的花草裝飾,具有立體感;在德興二字旁,有兩隻鰲魚,龍頭魚身,分別有掌雨跟鎮火的作用,花草題材與吉祥物採取中西合璧處理,裝飾之彩瓷面磚色樣豐富,門面與內部建材及雕刻十分講究為日治時期深坑老街最豪華的洋樓,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築。
現今短短300餘公尺的街道上,林立20多家以豆腐料理為主的餐館、餐廳,由於老街充滿臺閩式建築風貌,部分餐飲業者還引進新北市特產,加上精巧的手工藝品、包種茶葉展售等,使老街更加多樣化,每逢假日就會擠滿來自各地的老饕、遊客,成為深坑重要的觀光地區,每年市府文化局都會舉辦「深坑四寶文化節」以豆腐、綠竹筍、黑豬肉及茶業等四樣在地名產為地方行銷。
深坑老街範圍內共計360筆土地,面積約為28,194平方公尺,占深坑區全區土地總面積0.14%,另外深坑老街位於平埔街以東、中正橋以西、北深路2段以南、景美溪以北,範圍如下圖所示。

圖一、深坑老街範圍圖
為了重現深坑老街早年古樸風貌,新北市政府(改制前為臺北縣政府)於民國97年3月7日公告實施變更深坑都市計畫(第二次通盤檢討)(第一階段)案,將深坑老街及其兩側之商業區、部分住宅區分別劃設為「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(一)」及「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(二)」,該次通盤檢討特別訂定「深坑老街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要點」,以維護老街傳統建築特色及人文景觀,重現古蹟保留及現代生活的融合共存,深坑老街已有150年歷史,全長約307公尺,共119戶商家的老街,以分段施工的方式,進行老街復舊整建工程,改造範圍包括深坑老街及周邊區域,主要是整建兩旁街屋的「亭仔腳」,重現清朝時期深坑老街拱廊和紅磚並陳的風貌,本市城鄉發展局針對騎牌樓保存與修復,考量街屋不可分性,故針對私人的土地及建物部份,擬定獎補助辦法,希望以獎勵的方式鼓勵老街的居民踴躍參與整條老街的風貌保存。目前老街現況如下圖所示。
圖二、深坑老街現況圖
此外,依據102年3月20日公告的「新北市老街街區管理維護辦法」,新北市政府積極輔導老街居民成立「深坑老街街區管理委員會」,「街區管理委員會」在當地住戶及商家共同的努力籌設下,經市府審查後,於103年10月23日正式同意核准立案,市府期望此種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的運作方式,更能凝聚街區居民的共識,引領老街走向社區的概念,藉由管委會的運作提供一個討論及公眾參與的平台,除了帶來更好的溝通及管理模式,也形成一股約制的力量。